薑黃可以緩解疼痛嗎?
古印度與中國都曾使用薑黃素來治療發炎性疾病,傳統醫學認為它具有通經止痛、驅寒消炎等功效。根據現代臨床研究顯示,薑黃可緩解肩膀與頸部痠痛、關節疼痛。
薑黃素屬親脂性物質,並不利於小腸的吸收,建議以注射來提高生物利用率(指所服用藥物劑量可被吸收,進入身體循環的數值);劑量少的情況下,就可展現抗氧和抗發炎的特性。研究指出薑黃素對人體並無明顯毒性,以中藥材而言,一天用量為 3~10 克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,薑黃素使用劑量不超過 3 毫克/每公斤,也就是安全考量下,日常每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 200 毫克的薑黃素。
脂溶性的薑黃素,經油脂、加熱後方可被人體有效吸收
學者 Inchem,2004 年在大鼠及小鼠的試驗中,發現腸道對薑黃素的吸收很差,很快會被排出體外,無法進一步到血液內促進新陳代謝。
研究指出,15 名病人每日服用薑黃萃取物 4 個月,在血液及尿液中並未檢測到diferuloylmethane(薑黃素的主要呈色成分及其代謝物),但在所有病人的糞便中都檢測到diferuloylmethane──顯示出並未被人體有效地吸收。如何增進薑黃素的吸收率,使其有效成分能真正進入人體內新陳代謝有益健康,是眾科學家都期盼追尋的成果。
因為薑黃裡的特有成分——薑黃素是脂溶性的,如單用水煮,薑黃素溶不出來,人的胃腸道亦對薑黃素的吸收能力不佳,而吸收進入人體的薑黃素又會很快遭到分解,所以民眾食用新鮮薑黃,最好是高溫烹煮、加油拌炒,或加入酒,才易被人體吸收,獲得薑黃素的保健功效。
據印度研究,薑黃與豆類一起烹調,薑黃素能與豆類的卵磷脂在腸道中結合而提升吸收率,讓薑黃素的半衰期(指一個物質[如代謝物、藥、訊息分子、放射性核種]失去一半的藥理、生理、或放射性效應所需的時間)提升了 1.5 倍;薑黃也很適合加入黑胡椒入菜,因為黑胡椒中特有的胡椒鹼可抑制腸道葡萄糖醛磷酸化反應,提升人體對於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至 2000%。
馬上購買!(點我)